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3、三项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教育,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教育,民族常识的基本教育。
4、“三个不忘”指的是: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5、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6、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7、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8、五个互相:各族干部群众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和互相谅解。
9、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10、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六个一”的要点:一个规律,一个主题,一个原则,一个核心,一个制度,一个关键。即:“一个规律”就是把握民族问题的“五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一个主题”:就是把握“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个原则”就是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一个核心”就是把握“以人为本”;“一个制度”就是坚持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个关键”就是抓好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
11、六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二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三是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四是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五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六是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
1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
13、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14、我党关于民族的概念是: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5、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和主要任务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16、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56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各民族之间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8、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的地位、权益、感情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19、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0、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一是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二是各族人民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1、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反对哪“两大主义”: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22、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政治间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23、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征: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和敏感性。
24、民族问题的两个表现: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25、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法制原则、坚持教育疏导原则、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
26、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7、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28、中央提出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时应坚持的原则是:一是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严格区分矛盾性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都归为民族问题;二是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来解决,同时要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知法、守法的公民;三是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恶性事件的罪分子,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要依法处理:四是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29、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要做到哪“八个坚持”: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30、民族工作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31、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32、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年节习惯、婚姻习惯、丧葬习俗等。
33、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6)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和文字的自由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变自已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政策;(8)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策;(9)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政策。
34、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伸、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的特征是: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
35、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6、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
37、宗教界“双五好”是指: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和五好宗教人士。
38、“三非”是:一是非法宗教活动;二是非法宗教类出版物;三是非法宗教网络传播。
39、民族团结: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的来力,是指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和睦共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
40、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事业。
4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注重“三化”:指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42、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开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教育。
4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44、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采取的形式:面向基层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大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奥论氛围。
45、在我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民族团结进步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46、如何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指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整个中华民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必须全面发展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而发展是经济基础。
4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48、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811基础工程”: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合推进党的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市域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环保、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民生福祉八项机制,深入开展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社区)、进学校、进寺院、进企业、进军警营、进家庭、进市场、进景区、进网络“十一进”活动。
49、创新推进民族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首先需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同时,要尊重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共同性是根本、前提、方向,没有共同性,也就谈不上差异性。强调共同性,不是要抹杀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也不是要强化差异、固化差异。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要在不断增进共同性的过程中,尊重多元多样,让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二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作过形象比喻:“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属于一个民族,这是我们的名字,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姓,叫中华民族。这是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正确而生动的诠释。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于各民族优秀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还在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价值观上的相同相近。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思想之基。四是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但不是万能钥匙。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既要解决好“口袋”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脑袋”问题,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因此,除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还要对过时的、不适宜的民族政策作出调整。民族政策如何统筹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该是当下政策调整的核心。科学把握民族工作原则“不变”和民族政策“变”的关系,与时俱进对民族政策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50、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是:(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自治法更好地发挥作用。(5)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违法犯罪活动。
51、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维护祖国统一;(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8)坚持依法治国。
52、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4)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7)发展少数民族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
53、城市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我国,民族工作就是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而开展的工作。城市民族工作就是指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以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
54、党的十九大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方向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5、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之间交错居住。
5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总要求: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根本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途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57、统一战线的概念:统一战线是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