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出生在旧社会,家境优渥,然而受父母亲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从小只能跟着母亲学习操持家务,空闲去师傅家学习绣花做鞋。婆婆心灵手巧,勤奋刻苦,二十岁时不仅出落成远近闻名的大美人,绣的花做的鞋也和她的美一样出了名。邻居告诉我,当年公公家就是看中婆婆的能力才将婆婆娶进门的。
我出嫁时,按当地习俗,应由我做“装新鞋”(结婚日穿的鞋),可我不会针线活,反过来由婆婆代劳给我和爱人各做了一双布鞋。
婆婆做的鞋周正,耐穿,穿上舒适,走很远的路也不累脚。方圆百里极少数殷实人家,嫁女儿时都会提前几个月登门拜请婆婆去做装新鞋和“端茶鞋”(拜堂结束,新娘敬蛋茶和陪嫁过来的新布鞋)。临起针,婆婆虔诚地大声念:“一针生个四外走,两针生个捞钱手,针针线线平平安安,男男女女日子赛神仙!”这时主人乐呵呵地给婆婆敬一碗蛋茶。女儿出嫁那天,夫家亲戚们捧着新娘敬的鞋,连声夸赞主人家娶了个能干的儿媳妇,高兴地给新娘塞红包。
大部分家境一般般的人家,嫁女儿时提前个把月带齐做鞋的材料上门请婆婆帮忙做装新鞋和不超过十双的端茶鞋,取鞋时给婆婆送几十枚鸡蛋,茶叶,再买一块香皂,一条小手帕,算作谢礼。
也有少数家境特别贫困的人家,嫁女儿时只做两双装新鞋。邻村赵大叔的妻子因生女儿难产去世,他吃尽千辛万苦刚刚把女儿养大,媒婆就来了,带着英俊小伙登门看人,赵大叔对女儿说:日子长得很,好男儿多的是,等几年后找个入赘的女婿吧。可女儿非他不嫁。不久,男方定下婚嫁吉日。赵大叔爱女如命,只好顺从女儿。次日清晨,赵大叔跑到婆婆家,半喜半忧地说:大妹子,下月中旬玲儿出嫁,她娘死得早,我又只会干粗活,怎么办啊?婆婆给他倒茶递烟:不急不急。又问男方的基本情况:我家还有足够两双鞋的材料,十天后你来取装新鞋吧。赵大叔激动得眼泪汪汪地:我就知道大妹子是个积德行善的人,等玲儿出嫁后小俩口来谢你啊!婆婆认真地说:乡里乡亲的,不提谢字,只要玲儿夫妻俩穿上我的鞋平平安安就好。
老家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是山青水秀,女孩个个明眸皓齿,儿郎个个英俊潇洒。每次征兵活动中,都有一两名小伙子或一名女青年应征入伍,临出发去部队前,婆婆总是欢天喜地的给他们赠送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还千叮咛万嘱咐:去了部队,要听领导的话,给老家人的脸上“贴金”啊!
曾经有邻居告诉我:柱子参军前因家里人口众多特别困难,缺吃少穿,当婆婆送给他一双新布鞋时,他立即给婆婆行跪礼,泪汪汪地说:“赵奶奶,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不干出个样子决不回老家!”多年后,柱子当了大官,偶尔回老家探亲,总是挤时间也要拜访婆婆。
我对婆婆的“手工艺品”倾心已久,早就想目睹为快。机会终于来了。
那年中秋,我们全家赶回老家和公公婆婆过节。当天傍晚,公公从屋旁地里取一个魔芋,洗净切片磨粉,熬成面糊。次日清晨,公公取下两扇门板搁在晒坪里的板凳上,婆婆将洗净的烂床单被面和不能再穿的衣服剪成不规则的片片,叠起来,在门板上铺匀,糊一层面糊放一层布片,用手“啪啪”地拍几下,把五六层布片拍得严严实实地粘在一起,晒几小时就干了,再一张一张地揭开,用大木箱封好,这就是做鞋的袼子。袼子五颜六色,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地发着光,像婆婆的笑脸,亲切,温暖。
午后的阳光倾泻了整整一晒坪。婆婆坐在靠晒坪的门边,老花镜掉在鼻翼上,专注于纳鞋底,我坐在旁边,沉浸于对这个手工艺品的欣赏中:
只见婆婆在一只五层袼子镶了一层新白土布的鞋底上开始穿针引线,每一针翻过鞋底后,右手很自然地握成拳头状紧挨针脚,使出均匀的暗力拽一下线,直到针脚呈现浅浅的窝状,才扎下一针,还不时将针在头皮上荡两下,临近傍晚终于纳完一只鞋底。我急忙取来毛巾帮婆婆擦额头的汗,婆婆摘下眼镜,轻轻地叹一口气,望着我,傻乎乎地笑。歇一口气,又耐心地告诉我上鞋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单鞋鞋帮只需一层袼子,棉鞋鞋帮需在袼子上均匀地铺一层薄薄的棉花,鞋底加一层棕袼,鞋帮一般用黑色灯芯绒面料,女孩子的鞋用红色灯芯绒或花色面料……
婆婆是个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然而,她却深知人生苦短,把心索性放在一件事上。
如是,我们作为一名现代司法工作者,更应该保持初心,毕生忠于和敬畏法律,心系人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履行一名法官的神圣职责,尽心尽力地办好每一个案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