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除去第一天春雨绵绵外,后两天的天气出奇的好,气温亦一路飙升。喜欢出行的人们,不用担心雨水造成道路湿滑、泥泞。看山看水、观景观色都有一份阳光心情。
我第一次打破常规,没有远行,呆在家里,随意随心,翻几页书,喝几杯绿茶,看看电视节目里那些堵车和人潮汹涌的场面,看看窗外的白云和绿树,觉得在家呆着也是一种享受。当然,我钟爱的离家很近的烈士公园里的那条“绿道”,一定是要去走一走的。小假的最后一天,直奔公园。
我是个急性子,从不会慢慢走,总像身后有人追赶似的,走得很快。其实,走路快只是一种习惯。观山水,赏花草,边走边看的雅兴还是有的。留意观赏“绿道”周边的风景和远近高低的山山水水、草丛树木、天光云影。远处的高山和整座小城,有些飘渺,在阳光下妩媚动人。
走得慢有它的好处,走得快并不一定错过风景,就像五一小假外出旅行和呆在家里各有千秋一样。什么事情都看个人的想法和喜好,在乎个人的心情与感受。忙,有忙的收获;闲,有闲的益处。不是常听人说:心美,一切皆美吗?我的步伐是快快的,心思却是慢慢的。
在我看来,走“绿道”不单纯是步行、散心,它不只是运动健身方式的一种,还能培育和加深绿色环保出行的理念,更是一种让人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好途径。徒步,快慢由人,远近随意。不是剧烈运动,健身效果亦很好。公园“绿道”,曲径通幽,山势高低错落,漫山遍野是长青树木和竹林野草。空气里有润湿的清新,令人不由深深呼吸;耳边不时传来声声鸟鸣,还有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悉悉碎碎的响动,让你感受到茂盛丛林的勃勃生机。绿道清爽干净,行人自在悠闲。
休闲更是离不开书的。小假里,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了又读。还有他的《病隙碎笔》,被誉为“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在细细体会史铁生文字魅力的同时,又为他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而深深地感动。《我与地坛》有生命的奔腾、亲情的冲撞,细腻而且深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具有古朴的美,乡土的美,人性的美。“破老汉”让人一读难忘。《病隙碎笔》中的生活、生命感悟,多了严肃与哲思,少了生动与灵巧。“古园寂静,你甚至能感到神明在傲慢地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
不知为何,愈来愈喜欢读那些忆旧怀人的文字了。过去的岁月、人事总是具有令人向往和崇尚的力量。不单是艰难日子里人性的闪光,一些旧时光影、往事,在如今可是难觅踪影了。而其间的意味已成绝响,往事一去不返。
怀念过去,不是要回到从前。“从前慢”,是因为有慢的理由。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你不步行,你不写信,还能怎样?慢有慢的美好。有了步行,你才看见“野渡无人舟自横”;由于写信,你就希望“青鸟殷勤为探看”。因为“慢”,等待是美丽的,由于“慢”,过程是美丽的。快捷与速成,于情感、于体验、于积淀总是不相干。
读汤一介、乐黛云和他们的子女汤丹、汤双合著的《燕南园往事》,感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百年风雨,心路历程。燕南园,未名湖。孩子的顽皮,长辈的艰辛;社会的颠簸,成长的苦乐,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记。时代总是向前,光阴也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溜走。走“绿道”,赏风景,看见清俊山水和茂林修竹,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乐土总是令人向往。
古人对幸福、快乐的要求很简单,真的不是物质的富有而是精神的满足。孔夫子赞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样面对“环堵萧然”的窘境,陶渊明是“晏如也”,苏轼笔下的隐者方山子“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今天周日,晴转多云,再走“绿道”。从羊角山麓到烈士公园顶峰,一路疾走,周边的景色变幻多端,我欣赏到晴日里不曾看到的景观。我看见山涧边的芦苇,叶子还是清清的,风吹芦苇晃动,远山烟雾蒙蒙。
时光荏苒,夏天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