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家乡人便忙碌起来,除了采购年货,家中亦开始卤、炸、烧、烤、煎、炖,平时难得露面的十八般武艺,此时一件件搬了出来。厨房里肉香、鱼香、油香,香气飘溢,成了空气里最厚实的味道,随便走到哪一处人烟聚集的地方,厨房里的灯火总是最亮堂的。春节前的大量囤积,只为节日期间招待亲朋好友的那一场饕餮盛宴。
在我生活的小城慈利,在我的家乡,每到逢年过节,有一道菜品,那是必备的,这就是当地俗称的丸子。
对丸子的记忆,是与过年形影不离的。与北方大年三十吃饺子,南方元宵佳节吃汤圆一样,在家乡这块土地上,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桌上,上一盘黄灿灿、圆滚滚的丸子,全家过大年的团圆气氛瞬间被点燃,年的味道出来了。
我对丸子的钟情,一直珍藏着太多的记忆和太多的片段。每当年关将近的时候,每当那一股油煎的浓香从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的时候,一幅幅场景便似电影倒片般,自动闪现了出来。恰如十年前有个电视广告——南方黑芝麻糊,“每当听到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走不动路了。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广告的创意十分取巧,扣实了母爱主题,画面、配音钻人心魄,那一触动人心灵深处的画面,抓住了每一个观众每一个游子的内心。母亲的味道,是那样的温馨,更是那样的甜美。
每一个人,对母亲的味道,都有着特殊的记忆。母亲一直辛劳地操持着这个家,每年的腊月二十八九,无论室外的寒风如何凛冽,也阻挡不住厨房里橘黄色的暖暖灯火,白炽灯似乎比平时高调了不少。灶台前,一大锅的油正泛着烧滚后的泡泡,上面漂了一层黄通通的丸子。此时,我坐在灶门前,往炉膛里不停地添着柴火,旺腾腾的火苗噼里啪啦的,红彤彤的直往外钻,烤得我小脸红扑扑的,透亮透亮,也烤得心儿暖哄哄的。
第一锅油煎丸子很快就要出锅了,蹲守在灶口的我,时不时站起来,歪着脑袋朝灶台这边望过去。金灿灿的丸子,在油锅里翻滚,母亲不停地用漏勺将丸子一圈圈按下去,不一会丸子又探出头来,似乎在沸腾的油里兴奋地跳着探戈,起起伏伏,煞是诱人。
家乡的丸子,多是糯米做的,当然还有挂面丸子和红薯粉丸子。挂面丸子是本地独有的一种挂面食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颇具特色,是非常有名的一道小吃,如今的餐馆酒桌和旅游景区,常见的就是这种挂面丸子,成了地方餐饮的招牌菜肴。红薯丸子,是用红薯碾磨成粉,用手搓合出来的,但因为松软无筋骨,放置之后形状不太雅观,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在宴席之上比较少见。
糯米丸子,主要原材料就是乡村一种粘性十足的糯米。节前,母亲常常煮上一大铁锅晶莹剔透的糯米饭,然后将事先斩好的肉末,以及大量的佐料,诸如生姜、大葱、蒜瓣、食盐、酱油等混合,然后放进铁锅里,充分地搅拌均匀后,在手心里使劲地揉搓。此时,桌面上撒上一层淀粉,搓成圆球状的丸子在桌面上一滚,就塑形到位。乒乓球般大小的丸子,珠玑晶莹地在桌子上一字排开,一行行,一列列。
刚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丸子,搁置在一块铁丝网架上,待油基本沥干后,再放置到菜盆里。新鲜出炉的糯米丸子,是我的最爱,还在锅灶后面烧着柴火的我,再也按压不住不停下咽的口水,跑到母亲身边,捡起一个滚烫的丸子,急猴猴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嘴里送,烫得舌头翻滚,嘴唇翻飞,可牙齿却没停止咀嚼。外皮爽脆的丸子,在嘴里四处撺掇,鲜美的味道唇齿留香。那一刻,似乎将它咬在口中,就别无所求了。
而用新油炸煎出锅的糯米丸子,更有味道。外表爽脆,内里酥软,金黄剔透的外在,十分诱人,咬上一口便爱上了它。这么多年,我对糯米丸子的喜爱,不曾中断,只是如今人到中年,胃变得脆弱多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么肆无忌惮地将它一次爱个够。
光是味道好,能让丸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吗?显然不是。爱只爱丸子非常应景,光这有点土气的名字,就与全家团圆的节日气氛如此亲密。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一看圆乎乎的外形,就不言而喻。招财进宝、三元及第,又是如此的喜庆和讨巧。如今,身在异乡的游子,对远离家乡的一份深情牵挂,往往让丸子有了一份名至实归的寄托,更是融入了一份深深的家园情怀,包在里面,释放不尽。
家乡人对丸子的钟情,就像一种基因,深深扎根在了血脉里,再也难舍难分。丸子,也成了我辈对乡愁亲情的一根链条,轻轻地一扯,便打开了浓烈家乡气息的闸阀,汩汩流淌……